主編團隊釋疑 |《室外排水設計標準》(GB 50014-2021)十問十答
2022-02-18 來自: 山東環科環??萍加邢薰? 瀏覽次數:1296
全1面修訂的《室外排水設計標準》(GB 50014-2021)已經發布實施,主編單位和主要起草人員經常收到許多設計人員的疑問,為將本次全1面修訂的主要關鍵問題向廣大設計人員做些解釋,主編單位就《室外排水設計標準》的10個關鍵點進行了深入的解析,為排水工作者理解標準條文提供參考。
問 標準實施后對已經設計的工程項目有什么影響?
《室外排水設計標準》(GB 50014-2021)于2021年10月1日開始實施。自實施之日起,所有開始立項的排水工程都應參照新標準進行設計。對于此前已經按舊版規范編制的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均按舊版規范執行,只有自2021年10月1日執行后編制的項目建議書按新版規范的要求執行。
問 新版規范增加第3章排水工程的指導思想是什么?
隨著大規模城鎮化建設的推進,排水工程發展迅速。與1991年相比,城市排水管道的長度增加了12倍,污水處理廠的規模增長近60倍,污水處理率從14.8%增長到97.5%,為改善城鎮水環境、提高城鎮排水防澇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排水工程還存在不少短板和痛點,距離支撐“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的實現還有距離。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排水工程建設長期以來注重單一工程,缺乏系統思維。例如雨水設施以灰色為主、內澇防治體系不健全、與防洪系統銜接不暢,導致城鎮應對極端強降雨的韌性不足;污水設施以污水處理廠的建設為主、污泥處理設施缺乏、污水管道建設嚴重滯后、廠網建設不同步、污水管道滲漏嚴重、雨污混接整治不力,導致城鎮水體雨天返黑返臭現象經常發生,很多已建的污水處理設施沒有發揮整體功效,水環境和水安全問題仍是城鎮發展亟待解決的民生問題。
因此,本次修訂新增了第3章排水工程,要求牢固樹立系統思維,以目標和問題為導向,加強城鎮排水工程設計的系統性。排水工程包括雨水系統和污水系統,涵蓋從源頭到末端的全過程的管理和控制。雨水系統包括源頭減排、雨水管渠和排澇除險,并應與防洪標準設施相銜接;污水系統包括污水管道、污水和再生水處理、再生和污泥處理和處置。雨水系統的功能是實現雨水的收集輸送、雨水徑流的下滲、調蓄、利用和排放,以源頭減排、雨水管渠和排澇除險的全過程綜合管理應對設計重現期之內的降雨,以應急措施應對超出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的暴雨事件,實現城鎮在極端降雨條件下的快速退水和安全運行,避免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提高城鎮應對內澇災害的韌性。污水系統的功能是通過污水管道、泵站等設施收集輸送生活污水和受污染的雨水到污水廠,處理后達標排放,同步實現污泥處理處置,以實現水污染控制、水環境保護和資源回收利用。
問 雨水系統源頭減排、雨水管渠和排澇除險這3個設計標準可以談一下嗎?
雨水系統的3個主要設計標準分別為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和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并應明確3個設計標準所對應的設計降雨量或降雨強度,充分體現讓人民感知、讓社會監督。
(1)源頭減排
源頭減排設施的設計標準為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主要應對大概率、低強度降雨事件,設計中注重自然和綠色設施的利用,實現削減徑流峰值流量和徑流污染、收集利用雨水資源的目標。源頭減排設施的規模是根據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確定設計降雨量,采用容積法確定,以保證在設計降雨量下不直接向城鎮雨水管渠排放未經控制的雨水。設計中各地應明確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相應的設計降雨量,以上海為例,根據近30年的統計數據,年徑流總量控制率為75%、80%、85%所對應的設計降雨量分別為22.2 mm、26.7 mm和33.0 mm。
(2)雨水管渠
雨水管渠的設計標準為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主要應對大概率、短歷時強降雨事件,在頻繁降雨事件下保證道路不積水、為公眾生活提供便利。雨水管渠的設計規模應根據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對應的設計降雨強度、匯水面積和徑流系數,通過推理公式法計算流量確定,且雨水管渠按滿管流設計。在近年來修訂中,不同的城鎮類型(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不同的城區類型(中心城區、非中心城區、中心城區的重要地區和中心城區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廣場等)的設計標準已經與國際標準基本接軌,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區要求3~5年一遇,中心城區的重要地區要求5~10年一遇,中心城區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廣場要求30~50年一遇,而且規定人口密集、內澇易發且經濟條件好的城鎮應取上限。設計中各地應根據雨水管渠的設計重現期,通過暴雨強度公式確定設計降雨強度。以上海為例,其主城區和新城、其他地區、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廣場等的雨水管渠設計重現期標準分別是5年一遇、3年一遇和30年一遇,所對應的小時設計降雨強度分別為58.1 mm/h、51.3 mm/h和82.2 mm/h。
(3)排澇除險
排澇除險設施的設計標準為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主要應對小概率、長歷時降雨事件,設計中應結合自然蓄排條件,充分發揮河道行洪能力和水庫、洼地、湖泊、綠地等調蓄作用,為超出雨水管渠設施承載能力的雨水徑流提供行泄通道、調蓄空間和終排放出路,保障城鎮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下城市的安全運行。排澇除險設施的規模是根據其類型(調蓄或排放),進行相應的設計水量或流量計算,且應和源頭減排設施、雨水管渠作為一個整體系統校核,滿足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下地面的積水深度和大允許退水時間。校核時,雨水管渠處于超載狀態,按壓力流校核,如校核結果不符合要求,應通過放大雨水管渠管徑、增設滲透或調蓄設施等措施滿足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的設計要求。內澇防治設計中,降雨歷時采用3~24 h,目前我國多采用24 h,而發達國1家一般根據服務面積,確定小降雨歷時,如美國丹佛市的城市暴雨排水標準(2016年版,第一卷)規定:服務面積小于10平方英里(約25.9 km²),小降雨歷時為2 h;10~20平方英里,小降雨歷時為3 h;大于20平方英里(約51.8 km²),小降雨歷時為6 h。設計中各地應根據當地統計資料,確定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下和設計降雨歷時所對應的設計降雨量。以上海為例,內澇方式設計重現期100年一遇、24小時降雨歷時所對應的平均降雨量為275 mm。
問 污水系統設計規模、旱季設計流量和雨季設計流量,這3個流量可以分別談一下嗎?
污水系統的3個流量分別為設計規模、旱季設計流量和雨季設計流量,充分考慮污水處理設施的韌性,應對可能接入的合流制截流污水和分流制截流的初期雨水。
(1)設計規模
污水系統的設計規模按平均日流量(m³/d)確定。平均日流量是綜合生活污水量和工業廢水量之和。綜合生活污水量按規劃人口規模和綜合生活污水定額確定。考慮到新時期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室內排水設施基本完善,本次修訂建議按用水定額的90%確定綜合生活污水定額。工業廢水量應根據工業企業的行業和工藝特點,通過工業用水定額確定,工業企業的生活污水量應按現行國1家標準《建筑給水排水設計標準》(GB 50015)的要求確定。此外,當地下水位高于污水管道時,污水系統設計規模還應適當考慮地下水入滲量。
(2)旱季設計流量
旱季設計流量(L/s)是高日高時的綜合生活污水量和工業廢水量,再加地下水入滲量,體現污水量的大時變化。舊版規范一直沿用1972年編制組在北京、長春、鄭州和廣州27個觀測點、歷時8個月所測得的數據回歸得到的綜合生活污水量總變化系數。本次修訂,編制組研究了上海市80座污水泵站歷時5年的日運行數據。在分析中剔除了雨天泵站運行數據,以消除雨污混接、泵站預抽空和雨水倒灌等諸多因素的干擾,將非降雨天的運行數據整理和分析后,得到日平均流量和變化系數的線性擬合公式,該變化系數較舊版規范整體提高了約15%左右,修訂后的變化系數與美國加州的數值十分接近,但仍低于日本和美國十州的設計標準。
(3)雨季設計流量
分流制排水系統的雨季設計流量是在旱季設計流量的基礎上增加截流雨水量,以降低面源污染。合流制排水系統的雨季設計流量為截流合流污水量??紤]分流制截流雨水量時,不應盲目擴大設計流量,而應充分調研雨污混接、錯接和外水等因素對流量的影響,在同步提升污水管道質量、擠外水的基礎上,科學確定水環境保護目標對應的截流量。編制組調研發現,不論是合流制還是分流制,國外污水處理廠在雨天也面臨運行流量增加的問題,他們通過廠內調蓄、旁路處理等方法提高雨天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以降低雨天廠前溢流給水體帶來的污染。例如英國南方水務規定,污水處理廠大處理流量(Flow to Full Treatment, FFT)應為3倍旱流污水量(旱季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流量之和)加上大地下水入滲量。該流量不僅能滿足旱流污水量的變化,還能處理25 mm以下降雨產生的徑流量。此外,污水廠還按合流制服務人口68 L/人和2 h峰值調蓄的標準設置廠內調蓄池,與大處理流量(FFT)共同實現合流制排水系統6.5~8倍旱流污水量的雨天處理能力,大大降低了合流制排水系統溢流頻次和溢流污染量。
本次修訂特別注重污水系統設計中的系統思維,三個流量的概念貫穿污水的輸送、處理和污泥的處理處置,確保污水系統上下游設施規模和處理能力的匹配,以避免廠前溢流。例如在污水管道、污水泵站和污水廠各個處理設施的設計中都引入雨季設計流量校核的要求,在污泥處理設施的規模上也考慮雨季流量的影響而有所增加。
問 污泥處理處置產生量、處理能力和全量處理的3個要求,可以談一下嗎?
污泥處理處置的3個要求分別為污泥產生量、污泥處理能力和污泥全量處理。排水工程建設中污泥處理處置的發展始終落后污水收集處理系統。本次修訂的指導思想就是注重系統思維,注重“泥水同治”,不僅體現在污水處理和污泥處理處置的規模匹配,更表現在污泥全年全天候的穩定處理能力上。
(1)污泥產生量
污泥產生量包括來自初沉池的初沉污泥量、二沉池的剩余污泥量和深度處理的化學污泥量。污泥處理處置設施的規模應以污泥產生量為依據,并綜合考慮排水體制、污水處理水量、水質和工藝、季節變化對污泥產量影響。例如,不同的排水體制和管網運行維護程度造成污水廠進水水量、水質存在差異;不同的污水處理工藝的產泥量存在差異;不同季節交替時水溫的波動也會影響污泥產生量,應該精細化確定污泥產生量。
(2)污泥處理能力
考慮到雨季設計流量對污泥處理能力的影響,本次修訂規定,處理截流雨水的污水系統,其污泥處理處置設施的規模還應考慮截流雨水的水量、水質,設計時可在旱流污水量對應的污泥量上增加20%,為雨季設計流量下的污泥處理能力預留富裕。
(3)污泥全量處理
污水處理是全年無休的,因此每天都有污泥產生。目前污泥處理處置大量依賴機械設備,這些設備都有相應的維護保養周期,如一套污泥焚燒設施的設計年運行時間一般為7 200 h,無法覆蓋全年。此外,在特殊工況條件下污泥產量也會超出原有規模,帶來短暫的超負荷運行工況。因此本次修訂規定,污泥處理處置設施的設計能力應留有富裕,以保證設施檢修維護等情況下污泥的全量處理處置。
問 城鎮內澇的評判標準是什么?
城鎮內澇防治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城鎮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下的城市安全運行,將降雨期間的地面積水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圍,道路積水深度可控,退水時間可期。
地面積水設計標準為居民住宅和工商業建筑物的底層不進水、道路中1條車道的積水深度不超過15 cm。當路面積水深度超過15 cm時,車輛可能因排氣管進水而導致熄火無法行進。我國城市開發力度高,人口密度大,內澇積水對城市運行影響大,因此內澇積水高度標準沒有像美國按照道路等級劃分,而是規定內澇設計重現期下不論道路大小,都保證至少1條車道的通行能力,以確保內澇重現期下城市路網的完整通行性。
大允許退水時間是指雨停后的地面積水的大允許排干時間。針對道路積水對城鎮不同區域的影響不同,新版規范根據不同城區類型分別規定了大允許退水時間,非中心城區1.5~4 h,中心城區要求1~3 h,中心城區重要地區0.5~2 h。人口密集、內澇易發、特別重要且經濟條件較好的城區,大允許退水時間應采用規定的下限。大型交通樞紐是對道路積水特別敏感的區域,因此規定大允許退水時間應為0.5 h。
當積水區域的居民住宅和工商業建筑物的底層未進水且道路中至少有一車道的積水深度不超過15 cm時,該區域不視為內澇;當車道積水深度超過15 cm,但在大允許退水時間之內退水時,該區域也不視為內澇;只有當區域的積水深度和大允許退水時間都超出上述設計標準時,該區域才視為內澇。
問 關于內澇防治系統與治澇標準如何銜接?
內澇防治與治澇雖然都是地方事權,但上級主管和管理范圍不同。內澇防治工作的上級主管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針對城鎮范圍,應對3~24 h的長歷時強降雨,允許地面出現一1定深度積水并應在大允許退水時間內消除積水,一般以水量控制。治澇工作的上級主管是水利部,針對城鎮內河流域范圍,應對24 h或更長的長歷時降雨,要求雨后24 h排除積水,一般以水位控制,現行的治澇標準是《治澇標準》(SL723-2016),城市的治澇標準規定,常住人口大于150萬人的,設計暴雨重現期大于20年。以上海為例,內澇防治標準是100年,治澇標準是30年。
內澇防治是城鎮范圍內的陸域水域協同,通過在陸域設置有調蓄功能的綠地、廣場等開放空間和調蓄池等工程設施,控制排入城鎮水域的徑流總量和徑流峰值,實現與城鎮內河治澇標準的銜接,并確保區域滿足地面積水標準和退水時間要求。
問 污水的設計水質是怎么確定的?
在進行城鎮污水處理廠設計之前,城鎮污水設計水質應根據調查資料確定,或者參照鄰近城鎮、類似工業區和居住區的水質。無調查資料時,應根據污水廠服務范圍內的人口量和新版規范第4.2.1條給出的人均污染物當量估算污染物排放總量,以此作為生活污水設計水質的基礎。住房和城鄉建設部2017年對全國30個城市小區的生活污水濃度調查和國內人均污染物排放量的科研成果,發現我國生活污水中人均污染物的排放量有所增加。本次修訂根據國內相關研究成果和國外標準,調整五日生化需氧量為40~60 g,懸浮固體為40~70 g,總氮為8~12 g,總磷為0.9~2.5 g。調整之后的數值和美國與德國設計標準較為接近。
問 取消化糞池的條件是什么?
分流制排水系統逐步取消化糞池,應在建立較為完善的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和健全的運行維護制度的前提下實施?;S池的應用起源于我國污水系統建設不完善的時期,當時全國污水管道覆蓋率低,污水處理設施缺乏,很多污水管道末端尚未建設污水處理廠,而是直排河道,化糞池在一1定程度上減少了污水對環境的污染。過去30年間,我國污水收集和處理系統有了長足的發展,隨著污水收集處理率的提高,化糞池的存在意義已經不大。其次,化糞池的運維也存在很多問題,例如運行管理薄弱,不按設計要求及時清掏,化糞池僅僅是過流,而失去處理功能;清掏糞渣難以運輸處置,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化糞池內的厭氧反應產生二氧化碳、甲烷和硫1化氫等氣體,不僅帶來惡臭問題,也給污水管道的安全運行和維護人員人身安全健康帶來隱患,還有化糞池所排放的甲烷和二氧化碳還是可觀的碳排放,也是造成污水處理廠的進水水質偏低的一個因素。過去10多年來,四川、上海、廣州、天津、福建等地都陸續出臺法規或政策文件,在污水系統健全的地區取消化糞池建設。本次修訂結合現狀調研和主管部門要求,從設計角度規定,城鎮已建有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的分流制排水系統應取消化糞池。如果某些地方雖然已建污水收集管網和污水廠,但因雨污混接、廠網規模不匹配或者運行維護缺失等導致污水系統不能充分發揮效能,則應對化糞池的取消進行充分論證。
另外,此次修訂,為了配合化糞池取消,將污水管道的起端坡度修改為0.003。通過提高坡度,降低淤積堵塞的風險。從上海、常州等地20多年來取消化糞池的經驗看,污水管道的堵塞與污水系統是否有化糞池并不直接關聯,更多取決于污水系統的建設和運行管理質量。
問 關于合流制和分流制排水系統并存的相關措施有哪些?
由于歷史原因,很多城市存在分流制和合流制排水體制并存的現象,全世界主要城市中合流制排水比例是東京(23區)82%、大阪市96%、紐約60%、巴黎87%和羅馬89%。由于合流制改分流制的工程實施難度大、工期長、投資高,在高度開發的城區地下管位緊張,且會對區域交通和人民生活造成較大影響,因此德國和日本的溢流污染控制規劃都提倡通過截流調蓄完善合流制排水系統,以達到和分流制一樣的截污效果,并不一味地要求合流制改造成分流制。
新版規范允許城鎮不同地區采用不同排水體制,但要求應明確各自的服務邊界,合流制排水系統與分流制排水系統之間不應設置連通管,造成人為的混接。尤其在地塊開發建設中實施臨時排水措施時,應避免雨水管渠和污水管道之間的直接連通所導致的雨污混接。
此外,分流制和合流制并存地區還應根據不同排水體制的特點開展截流調蓄的設計,削減向自然水體排放的污染物量。在海綿城市建設背景之下,新版規范在5.14節“雨水調蓄設施”章節規定,不論是分流制和合流制排水系統,都應優先采用源頭減排設施削減雨水徑流進入市政雨水管道或合流污水管道的量。此外,分流制排水系統應按當地相關規劃確定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年徑流污染控制率等目標計算確定截流雨水量,以減少徑流污染。合流制排水系統應根據城市降雨特征、合流制管網運行情況、受納水體水環境容量、溢流污染本底情況等合理確定年均溢流頻次或年均溢流污染控制率,并計算確定截流倍數和調蓄規模。不論哪種排水體制都應保證截流調蓄量和下游污水系統能力的匹配,以確保截流調蓄的污染物都得到凈化處理,實現全過程的污染控制。
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指導下,排水工程如何高標準、高質量建設是排水設計人員面對的時代課題。排水工程是一項系統工程,城鎮水環境整治和內澇防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目標,國外發達地區的排水工程也經過了長期探索、逐步發展完善的過程。這就需要排水工作者既要雷厲風行地整治當下的關鍵問題,更要長遠謀劃、不懈努力、久久為功?!妒彝馀潘O計標準》的全1面修訂根據新時代發展需求,對排水工程設計提出了新的規定并提高了相關標準,希望能為持續推進室外排水工程建設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調性提供引1領和支撐。
技術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