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污染治理成績顯著 9項約束性指標將完成
2020-10-22 來自: 山東環科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1111
2020年10月21日上午10時,國1務1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對“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關情況進行了介紹。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表示,“十三五”是迄今為止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大、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好五年。
主要目標任務完成情況如何?
8項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約束性指標已提前完成——分別為“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細顆粒物(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下降比例、地表水質量達到或好于III類水體比例、劣Ⅴ類水體比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比例和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主要污染物的削減量。
第9項約束性指標也將完成——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今年1-9月份,優良天數比例為87.2%,預計到年底能夠完成84.5%的約束性目標。
取得了哪些成效?
2010年以來,新能源汽車快速增長,銷量占全1球新能源汽車55%,目前全國公交車電動化比例從2015年的20%提高到目前的60%。
“十三五”以來,可再生能源裝機年均增長大約12%,新增裝機年度占比超過50%,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成為可再生能源發展主體。
相關部門指導各地方促進秸稈資源化利用,2019年衛星監測到的全國秸稈焚燒火點數比2015年下降了42%。
截止到2019年底燃煤電廠累計完成超低排放改造8.9億千瓦,目前,全國約6.1億噸左右的粗鋼產能正在實施超低排放改造。
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重1點地區的39個城市列入2018、2019年“散亂污”企業清單臺賬的7萬余家企業清理整頓開展專項排查。
截至去年底,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下降18.2%。
在戰略、頂層設計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發生了什么變化?
戰略部署上依法治污為主——,“十三五”期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寫入了黨章,生態文明寫入了憲法,依法治污、依法排污意識逐漸形成;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
頂層設計上“大格局”形成——中1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等制度落地見效,全1面加強“***同責、一崗雙責”領導的機制;排污許可、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與責任追究等制度相繼出臺。
截至目前,“十三五”期間我們完成制修訂并發布***生態環境標準551項,包括4項環境質量標準、37項污染物排放標準、8項環境基礎標準、305項環境監測標準、197項環境管理技術規范。其中配套大氣十條的實施,發布了122項涉氣標準。配套“水十條”的實施,發布了107項涉水標準。配套“土十條”的實施,發布了49項涉土標準和40項固體廢物標準。
科技研究上大放異彩——“十三五”期間,***在生態環境科技投入方面,僅中1央財政投入就超過100億元。
大氣領域:針對京津冀區域霧霾成因專項成果已公布;
水環境領域:形成重1點行業水污染全過程控制系統與應用等八大標志性成果,建成流域水污染治理、流域水環境管理和飲用水安全保障三大技術體系;
土壤環境領域:開展了鉻、砷重金屬污染地塊修復工程示范;
固廢領域:大宗工業固廢建材化利用、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重金屬安全處置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關鍵技術突破,支撐了無廢城市建設;
環境基準領域:首1次發布了我國保護水生生物鎘和氨氮水質基準,實現了我國在該領域零的突破。
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國將繼續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延伸深度、拓展廣度,繼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在“十四五”即將到來之際,科學設定“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目標、指標和重1點任務,做好下一個五年污染防治行動的開局。
技術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