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頂層設計落地中 地下水治理加速站在風口前
2020-04-03 來自: 山東環科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1077
“2020年底,全國地下水質量極差比例控制在15%左右;典型地下水污染源得到初步監控,地下水污染加劇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幾近一年前,由五部門聯合印發的《地下水污染防治實施方案》不僅制定了地下水污染防治路線圖,也為地下水帶來了階段性治理目標:到2025 年,地下水污染加劇趨勢得到有效遏制;到2035 年,力爭全國地下水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生態系統功能基本恢復。
被喻為人類“生命水”,地下水即在地下的巖石空洞里、在組成地殼物質的空隙中儲存的水,是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公開資料顯示,全國有近70%的人口飲用地下水,全國657個城市中,有400多個以地下水為飲用水水源。現實卻是,全國大部分地下水遭受過不同程度的污染。《2017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彼時全國5100個水質監測點位中,地下水較差級和極差級占比近70%。另據《地下水質量標準》進行評價,部分平原地區的淺層地下水污染嚴重,水質較差。
面對污染源點多面廣的態勢,地下水污染防治難度依然較大。一方面,與地表水相比,地下水所造成的環境與生態破壞也往往難以逆轉。地下水一旦被污染,要想凈化,將耗費大量時間和成本。即使***消除其污染源,也得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使水質復原。由于污染源點多面廣,污染防治難度大,如城市管網漏損、部分工業行業生產活動滲漏、農業面源及地表水污染等均會對地下水環境質量造成影響。
另一方面,地下水的流動性及其系統的開放性與復雜性,決定了地下水監管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在過去一段時間內,我國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起步晚、基礎弱,地下水環境監測體系尚未建立,監管基礎能力薄弱。實際中,地下水監管設施分屬水利、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等多個部門和以及***、流域和地方等多個層級。不同部門觀測信息能否充分共享,***和地方的觀測標準能否協調統一,直接關系到地下水管理效率與效果。鑒于水體修復的艱難,地下水污染的治理遠比地表水體更復雜。
當務之急,***以愈發嚴苛***的措施斬斷污染企業的隨意超標排放,特別是在重金屬污染、***性有機物污染方面。《實施方案》強調了大格局,旨在實現“三協同”,即地表水和地下水、土壤和地下水、區域和場地地下水污染協同防治。亦如科技日報曾在其日前報道中稱,“由于埋藏于地下,地下水系統某種意義上像是一個‘黑箱’系統,打開‘黑箱’定好管控標尺尤為關鍵。”
在水污染的治理上應該標本皆治,協同治理,同步進行。《實施方案》同時規定地下水污染防治目標完成及責任落實情況納入***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范疇,對承擔地下水污染防治職責的有關地方進行督察。地方各級政府根據地下水污染防治需要保障資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環保投融資機制,依法合規拓展融資渠道,確保污染防治任務按時完成。
而這,也被普遍視作推動新一輪地下水治理市場的標志性風向。從***地下水修復經驗來看,在修復過程中格外注重監測領域,在該領域的投入大約占整個修復資金的一半左右。隨著政策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強,全國地下水監測點的密度以及監測的范圍都將大幅增加,水質監測需求可觀。尤其是作為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基礎,地下水修復逐步深入后,預計會給水質監測、水生態系統修復、水體治理等涉水企業帶來市場機遇。
技術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