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地下水污染防治之路
2020-05-26 來自: 山東環科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1132
隨著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國的快速工業化,國內地下水大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根據《2018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地下水水質為較差和極差的監測點占比近七成以上,整體來看地下水污染形勢不容樂觀。筆者結合自身從事近20年的地下水污染調查和修復經驗,通過《思地下水污染防治之路》和《助地下水污染防治之行》上、下兩篇文章,對國內外地下水污染防治相關內容進行簡要梳理,并寄予深切希冀。寶航環境愿與從業同仁一起,為我國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全力以赴以盡綿薄之力。
根據水利部發布的《2018年度中國水資源公報》顯示,我國地下水資源量為8246.5億m3,約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3;地下水源供水量976.4億m3,占全國供水總量的16.2%。地下水是重要的飲用水源,全國近70%人口飲用地下水。
管理框架
2011年8月,***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的《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為我國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要里程碑,之后管理框架的主要節點如下:
實施現狀
由于地下水污染具有隱蔽性、復雜性,其治理難度和成本評估也相對復雜,因此在地下水污染防治方面,國內早期具有較大畏難情緒或顧慮,多為發生環境事件或環境風險不可接受時,采取環境應急處理方式進行應對。盡管我國上世紀末已啟動了針對保護地下水型飲用水源的污染防治工作,但國內地下水污染修復和風險管控工作主要還是從21世紀后才得以逐漸開展。
地下水污染調查
2011-2017年,環保部會同有關部門開展了全國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工作,作為《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中優先實施的重要項目,是地下水環境監管的重要基礎。該項工作圍繞查清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狀況及人為污染成因的目標,***針對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地、垃圾填埋場、危險廢物處置場、礦山開采區、石油化工生產銷售區、農業污染源、高爾夫球場、***工業園區等“雙源”(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和污染源)及典型城市群、井灌區、巖溶區等區域開展地下水調查評估工作,初步掌握了城鎮集中式地下水型飲用水源、農村集中式地下水型飲用水源和地下水污染源的基本信息、環境管理狀況。
隨后,生態環境部于2018-2019年組織了在典型工業園區周邊開展的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和風險評估,針對化工行業出現的地下水污染問題,提出污染防控對策建議。
地下水污染治理
相對于地下水污染調查,我國地下水污染治理起步更晚。在2011-2016年的全國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工作實施過程中,筆者有幸參與了其中由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組織、清華大學牽頭完成的“地下水修復(防控)方案評估”子課題,研究內容包括了選擇典型礦山開采和建設用地污染場地,編制地下水污染修復方案及完善地下水污染修復(防控)工作指南等工作,但囿于種種原因,選定污染場地的地下水修復并未開展。2015-2016年左右,為貫徹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環保部曾考慮推進地下水環境保護和污染修復試點項目,但也未能實現。
目前,國內絕大部分污染場地修復工程仍多聚焦于污染土壤的修復,雖然近幾年污染地下水的修復逐漸增多,尤其是《土壤污染防治法》要求土水修復一體化并于2019年1月1日正式生效后。2019年超過75%的項目仍聚焦于土壤修復,土壤和地下水一體化修復占比12.08%,純地下水修復項目也僅占3.75%。
近幾年***開始逐步加大地下水污染防治的支持力度。2019年4月,***下撥的***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中,***將地下水污染防治項目納入其中;2019年5月,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項目***儲備庫建設;2019年10月,開展***批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點項目申報工作;2020年2月,開展第二批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點項目申報工作;2020年3月,生態環境部辦公廳印發《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點工作方案》,全國共有18個省(市)的49個項目入選***批地下水污染防治試點項目;2020年4月,生態環境部組織評選的“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磋商***典型案例”中,共有4件涉地下水污染的典型案例,對于指導各地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具有進一步指導意義。
畢竟與歐美已開展地下水修復超過三四十年的***相比,我國地下水修復工作起步相對較晚,雖然近十年在法律法規及標準的制定和項目實施的認知、技術與管理水平等方面已經取得長足進展,但無論是地下水修復和風險管控的模式、技術多樣性、技術應用熟練程度、土壤地下水協同修復,還是在實施成本和二次污染控制方面,與國外***水平尚有相當差距。整體而言,國內地下水修復和風險管控的實施現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污染治理驅動類型:據不完全統計,工業企業搬遷地塊產生的地下水修復和風險管控項目所占比例超過90%,在產企業及基于保護地下水型飲用水源的地下水修復和風險管控項目合計不足10%。而后者主要源于***地下水監測點的水質異常、***和省級環保督查的問題反饋,以及近兩年開始施行的***行業企業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監測,或者環境突發事件,因此在本質上多屬于政策驅動型。
治理責任方有疑慮:地下水污染可采取修復、風險管控或二者相結合的治理方式。按照目前相關管理規定,尤其對于工業企業搬遷地塊,采取風險管控方式在***程度上會限制地塊的后續開發。如《土壤污染防治法》中規定“未達到土壤污染風險評估報告確定的風險管控、修復目標的建設用地地塊,禁止開工建設任何與風險管控、修復無關的項目”,《污染地塊地下水修復和風險管控技術導則》(HJ 25.6-2019)中要求實施風險管控的地塊原則上應開展后續環境監管(長期環境監測和制度控制),但具體落實難度較大。因此,污染治理責任方通常會更傾向于***修復(如“***直接”的抽出處理或“地毯式無死角”的原位修復),但由于地下水污染治理的特異性,對修復工期、修復成本、修復目標的預期也往往與實際情況偏離較大。
治理***機構亦困惑:對于污染地塊的地下水修復和風險管控,目前基本上僅局限于地塊紅線內,下游紅線外的地下水污染缺少關注,且受限于各方面原因也不易開展。此外,無論是哪種驅動類型的污染治理,國內地下水的修復周期往往被期于較不合理的縮短,因此在修復目標、修復周期、修復技術、修復成本上存在較多問題。
污染類型與治理技術:結合國情及現存污染修復信息梳理,我國地下水中常見特征污染物包括但不限于六價鉻、砷、氨氮、硝氮、石油烴、苯系物、***、***、***酚類、苯酚類、氯代烴(以***、四氯化碳、1,2-二氯乙烷為主,歐美則常見***、四氯乙烯、三氯乙烷等)、有機磷農藥或其他有異味化合物等。國內目前常用的地下水修復和風險管控技術則包括抽出處理、原位化學氧化/還原、原位微生物修復、反應性/工程阻隔、原位加熱修復、監測自然衰減等。
抽出-處理是國內目前主流的地下水修復技術,除通過抽出井抽出地下水方式外,更多是與土壤修復過程中的基坑降水相結合。但對于抽出后的污染地下水,目前國內處理工藝相對單一(如國外處理揮發性有機污染地下水常用的Air Stripper設備在國內并不普遍),且由于一般情況下場地及周邊地下水歷史水文信息都相對缺乏,應用地下水模型模擬優化的成功案例并不多。
原位化學氧化技術在國內有機污染地下水修復中已得到廣泛應用,但對于該技術應用時常出現的***現象研究和關注尚不夠;原位化學還原技術應用于六價鉻污染地下水修復逐漸增多,且應用水平已逐漸成熟并與國外***水平看齊,但在氯代烴污染地下水乃至存在重質非水相液體(DNAPL)的規模化修復工程中應用還比較少見。
原位微生物修復和反應性/工程阻隔技術大多停留在中試規模,大規模應用的案例并不多。
原位加熱協同修復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案例逐漸增多,監測自然衰減技術逐漸得到了更廣泛的認可和應用。
除上述情況外,污染治理實施開展的前期準備工作尚有不足。首先,完成充分且有深度技術可行性評估(如小試、中試)并不多見;其次,工程實施與前期場地調查存在***脫節,尤其對于水文地質方面的調查深度往往不夠,且一般情況下僅關注孔隙水,對基巖裂隙水、巖溶水的調查較少;***后,對地下水污染成因和污染物遷移轉化規律刻畫精確度略有欠缺,尤其是DNAPL污染場地。
整體而言,雖然我國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較晚,在實施和管理方面仍有待完善,但近年來***日益加大地下水污染防治力度,對實現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
技術裝備